崛起!漳州港30年从小渔村到滨海新城!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崛起!漳州港30年,从小渔村到滨海新城!
这是个荒草乱石、残破落后的小渔村
集绿色清新文艺、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
繁忙的码头塔吊林立、巨轮穿梭进出
——访漳州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强中
漳州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系为服务对台“三通”谋划创办。以漳州优越的岸线资源和地理位置为依托开发漳州新港区,进一步扩大了改革开放。漳州开发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自然岸线米以下深水岸线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港口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积且避风条件好,港口条件优越,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30年来,漳州开发区依海兴港、以港兴业、产城互动,以“前港-中区-后城”(PPC)模式进行成片开发,将昔日荒滩野岭的小渔村,建成厦门湾南岸初具规模的宜业宜居活力滨海新城。累计投资港口建设资金约44.5亿元,建成17个公共码头泊位,其中3.5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开通近20条国内外货运航线亿吨,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台货物直航港和福建省蕞大的散杂货公共码头之一。招银港区、后石港区被列为福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20—2035年)发展重点港区,已成为漳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窗口。
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入驻 漳州开发区供图
多年来,漳州开发区依托港口优势,以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和临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逐步构建并优化“3+2”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文旅健康产业和数字化产业。目前已聚集荷兰豪氏威马海工装备、中信重工海上风电装备、中集集装箱、首钢凯西钢铁、中纺粮油、华东精炼糖(原法国路易达孚)、威驰腾新能源汽车等一批行业特色龙头企业,形成初级规模、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集群,建成招商局·芯云谷泛信息技术产业园、海韵冷链物流园等特色产业园,吸引华为、腾讯云、中关村e谷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
当前,漳州市正积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建设“拥江达海”,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作为“海上福建”“海上漳州”建设和漳州中心城区“一核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开发区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在新的起点上,漳州开发区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创新发展、产业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交通等特色优势,加快建设以港口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大项目招引,拓展增量。立足现有临港产业和设施基础,融入漳州“工业强市”战略,做好与漳州市“9+5”产业集群的衔接,围绕“3+2”产业,聚焦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等领域,强化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将区位优势、港口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深入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加快中粮糖业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粮食深加工项目洽谈;以威驰腾汽车整车制造为核心,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
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存量。推动现有豪氏威马、中信重工、中集集装箱等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加快海上风电产业园、海上风电运维母港等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建设漳州开拓发展深蓝经济的主阵地。依托港口及岸线优势,推进物流服务设施综合改造和环境提升,加快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打造一体化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繁忙的港口 本报记者 饶超毅 摄
加强载体利用,激活变量。坚持集约高效原则,实施“腾笼换鸟”,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集聚,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摸排低效厂房用地,鼓励扶持企业技改提升,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核心竞争力;高位嫁接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实力强、产值高、贡献大的项目,聚集高质量企业核心要素,带动就业及经济贡献。
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集装箱和货品整齐排列,等待发往世界各地。本报记者 饶超毅 摄
加快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以厦门港口功能布局调整优化为契机,加快推进四区新泊位开发建设,推动漳州开发区招银、后石港区与厦门其他港区的分工协作。以港口腹地拓展为抓手,健全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打造陆海联运通道,提升港口通航条件和整体服务水平,着力建成区域性重要枢纽港,进一步深化港产城融合。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跨区公交、“海上巴士”等海陆公共交通体系,推动连接漳州主城区城市快速路建设。围绕漳州沿海大通道、疏港公路等交通干道,完善与周边城区交通连接,扩展多形式城市公共交通,方便人员往来。积极融入厦门湾半小时生活圈,全力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助力厦门湾区经济一体化。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本报记者 张 晗 摄
推动湾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快融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厦门湾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在发展规划、设施布局、产业协同领域的协同,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合作共享。推进与厦门在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健康食品、影视文创、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协作和产业分工,加强环厦门湾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在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厦漳深度融合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漳州开发区黄金海岸 本报记者 饶超毅 摄
完善城市配套。抓住漳州市建设现代滨海城市契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规划,在推进区域基础配套完善、互联互通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推动城市结构优化。持续完善教育、卫生等民生配套和商业设施配套建设,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进一步推动港口与城市商贸、物流等产业有机结合,吸引物流、人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集聚。
提升城市“颜值”。依托山海资源和生态优势,完善集山海湖园、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三海八园十二景”特色城市风貌;在“海港城市、海防文化、海滨生活”为特征的“三海文化”基础上,加快建设以生态文化、海滨休闲、海防特色为主题的文旅区;加快双鱼岛开发,以山地为重点拓展空间,以海岸线为特色,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构建“一心、两核、三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山海联动、协同发展,打造滨海旅游目的地。
建设生态港城。统筹推进社区宜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绿化造林等生态修复补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海域养殖清退工作,推进入海排污口溯源及分类整治。强化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污水处置、扬尘噪音等方面的严格管控,持续擦亮绿色港城生态底色。同时,积极开展严防疫情海上输入专项行动,全力筑牢海上疫情安全屏障,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合:闽南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