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四优”开发区再发力争当“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火车头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漳州“四优”开发区再发力 争当“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火车头
3月19日,“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龙文区系列发布会开发区专场在漳州召开。
龙文区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陈弈
龙文区副区长、蓝田开发区党委书记沈晓辉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开发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紧抓“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克服土地资源瓶颈,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改善营商环境,具有实体经济“优”、基础条件“优”、产城融合“优”、体制机制“优”等四大优势。
龙文区副区长、蓝田开发区党委书记沈晓辉 摄影 陈弈
总量扩大。到2020年末,开发区比2015年净增企业400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总数达125家,亿元企业62家,不仅引进了矢崎、英博、ADM、雷勃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也培育了大闽、恒丽、青蛙王子等一批在全省、全国知名的本地企业,初步形成食品饮料、家居日用和电子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限上消费零售额213亿元,财政税收34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健康增长。
质量提升。“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将红山工业区纳入开发区统一管理,企业向园区进一步集中;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134.9亿元,占开发区全部工业产值的67.8%,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研究出台《促进产业集约发展提高投资效益若干措施》,完善项目评价、准入把关、投产挂钩等相关措施,蕞大限度发挥土地综合效益,2019年集约节约利用综合评价获省自然资源厅审核评分为96.6分。
活力迸发。“十三五”期间,开发区积极引导企业“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园区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新增万佳陶瓷等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科能电器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恒丽电子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明鑫智能等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能电器等3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皓尔宝等3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科能电器1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宏香记食品等14家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兴四海物流等2家3A物流企业,盛辉物流1家省级物流园。
空间拓展。“十三五”期间,开发区总征迁项目17个,征地1985亩,拆迁面积71万平方米;挂牌经营性用地6宗、面积319亩;挂牌工业用地14宗、面积1072亩,划拨用地供地12宗、面积622亩;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路网通达。“十三五”期间,投资13.3亿元,建设北环城路、浦口路、梧桥中路等13条道路,特别是连接蓝田园区和朝阳园区的跨漳龙高速联东大桥工程建成投用,贯穿蓝田园区和龙文园区的总投资5亿多元的北环城路西段即将全线贯通,两条东西及南北走向的大容量、快速度大通道北环城路与东环城路即将实现成功连接,开发区与市区道路组网进一步完善、路网骨架进一步建立、交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配套完善。“十三五”期间,开发区着力完善园区水、电、蒸汽、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基本配套工程。2017年,蓝田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国首批、漳州市首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区;总投资10.24亿元的天然气能源站(分布式)完成一期建设,总投资10亿元(4.02亿)的市级重点项目漳州市第三自来水厂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投入约1亿元,完成污水管网、支渠改造和园区绿化等项目,至2020年底,开发区绿化面积达199万平方米;园区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
以产兴城。“十三五”以来,开发区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注重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8家增至35家(全市第二),省级创新型企业从6家增至7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从9家增至23家,新增3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头部)、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市级重点科技服务机构。投入运营的众创空间3家,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示范众创空间3家。龙文区创业创新基地落户蓝田开发区朝阳园区,包含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人才创业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基地、漳州留学生创业基地等,基地被共青团中央认定为第二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成为我区“双创”的主要阵地。
以城促产。“十三五”以来,开发区着力推动从单一生产性工业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变,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大力推进1800亩综合性商住中心建设,开发区商贸政务中心基本成形;初步确定东至小港北路、西至龙文北路、南到迎宾路、北到北环城路,面积6650亩的区域为开发区产城融合核心区,并进行区域内道路“白改黑”、建筑立面改造、绿化景观提升等工程,完成交通标识、企业导引、园区路灯和交通信号等改造,园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至2020年末,园区共有现代化住宅小区12个、安置小区6个、公租房580套。
产城融合。“十三五”以来,开发区注重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更好吸引产业人才落户开发区,积极建设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十三五”期间,在开发区工作、居住的人口由2016年的6.4万人增至2020年的8万人,增长20%;园区范围内,拥有幼儿园20所、小学3所、中学1所、大专院校1所;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宝龙广场大型城市综合体建成投用;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区妇幼保健院等多个文体、医疗配套设施也落户园区内;园区还拥有高端的民办养老机构、月子中心等服务配套;漳州市公交线条公交线路在园区穿梭,开发区成为龙文区公交枢纽中心。
高效管理。“十三五”以来,开发区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党委书记由副区长兼任,同时兼龙文区招商领导小组和惠企领导小组副组长,有效提升开发区运行效率;建立招商和征迁两支专业化队伍,由区委从全区选派一批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及征迁人员到开发区充实力量;突出主责主业,2020年新设立景山街道办事处,承接开发区企业围墙外的社会事务管理,让开发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招商、抓项目、抓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与管委会同一地点办公,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将项目立项、技改备案、工程许可等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实现“区内事、区内办”。
专业运营。2020年将区属国企蓝田开发公司下放开发区管理,通过扩大注册资本金、增加投资壮大资产、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等途径,提高公司投融资能力和运营水平,形成“党委(管委会)+公司”模式。创新园区治理模式,以网格化思维、信息化手段打造覆盖园区企业的服务网络,全力护航企业发展壮大,整合打造集安全、环保、市政、护企等为一体的“爱企管家智慧平台”,有效提升园区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治理水平。
多元招商。根据开发区土地资源有限实际,积极开展零地招商,通过市场竞拍、股权并购、招商推介、政策扶持、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腾笼换鸟”和增产提效,推动产业升级换挡,2016-2020年共实现新增投资约40亿元;在朝阳园区规划建设50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园,发挥综合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优势,通过“平台招商”和“资本招商”,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率;参股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福建漳龙润信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优化金融招商机制。
龙文区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陈弈
据龙文区副区长、蓝田开发区党委书记沈晓辉介绍,“十四五”时期是龙文区立足中心城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开发区作为龙文区的产业功能核心区,将紧紧围绕市区两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大漳州”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推进蓝田开发区“二次创业”再出发要求,把蓝田开发区作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火车头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强化企业综合服务,为加快建设“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作出更大贡献。(图文/陈弈 杨雅琴)
[责任编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