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漳州从工业提速迈向工业跨越
每一个战略选择,都凝聚着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
每一次发展跨越,都蕴含着科学决策的真知灼见。
回顾漳州发展历程,工业作为主攻点始于新世纪。2000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东山召开务虚会,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思路,决定以工业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
随后的十余年里,市委市政府又根据经济规律和我市实际,多次确立调整工业发展战略。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漳州工业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的总体实力也不断壮大,为2011年9月市第十次党代会吹响“工业化提速”的号角提供了坚实支撑。
连日来,在龙海正新橡胶项目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轮胎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目前,该项目一期已实现满负荷生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创产值上百亿元,将成为亚洲蕞大的单厂生产电动车、摩托车轮胎的企业。记者 游斐渊 摄
特别是2014年以来,漳州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工业作为富美漳州建设的重点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再次奏响“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强音,漳州工业经济进入了总量、质量全面提质、提效的新阶段。
一组数据可以丈量漳州工业跨越的步伐:十二五期间,漳州规模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8.4%。2015年,全市2082家规模工业企业产值4515.2亿元,增加值1258.6亿元,两个指标均比十一五末翻了两番以上,其中增加值总量更是首次超过厦门。
连日来,在龙海汽车产业园项目现场,挖掘机长臂挥舞,运输车往来穿梭,场地平整工作加紧进行。该项目去年12月正式落地,是我市又一投资超百亿元的大块头。
有了龙海汽车产业园的强势加盟,搭配以金龙客车、新福达汽车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生产营销基地,以正兴车轮、正新轮胎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以科晖、泰华、三农为龙头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我市汽车汽配产业从钢圈、轮胎、电控、线束、车内装饰到整车生产,链条完整、配套齐全,正逐步成为全省蕞有影响力的生产基地。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这话从来都不过时。”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汽车汽配产业的培育壮大只是漳州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速工业跨越发展,重点在招商引资、增产增效、市场开拓、要素保障等方面扶持一批龙头做大做强,全力打造工业航母。如今,PX、三宝钢铁、福欣特钢、万利达等企业已进入50亿元产值方阵。古雷开发区的一批一体化项目,以及长泰鸿星尔克产业园、联盛纸业、旗滨玻璃等投资体量大的项目也加速推进、蓄势待发。
一个个龙头项目、龙头企业的落地生根,成为了推进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共进的主导力量。如石化产业,围绕PX、PTA等上游产品,配套跟进烯烃、涤纶、特种化工材料等下游产业。再如,围绕福欣、三宝等钢铁企业产能,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园。(下转第四版)
目前,我市已培育形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特殊钢铁、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4+4”产业集群完成产值3526.3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78%。
位于龙文区的大闽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球蕞大的速溶茶与植物提取生产企业之一,产销量占据65%的国内市场和15%的国际市场,重要客户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公司、立顿公司、康师傅、统一等大型饮料企业。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的良性发展与注重创新密不可分,除每年投入科研经费占销售额3%以上,还建立了全国茶行业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将投资3500万元,改造建设5条直提产品转型生产线%。
“不仅大闽,食品工作等许多传统优势产业,应用了高新技术,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新兴产业,就是产业升级版。”市经信委负责人直言。
创新是驱动工业跨越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机制,以创新为主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踏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技术提升是主攻方向。我市加大对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等的技改投入,推进傲农生物科技、梦娇兰日用、猛狮新能源科技、翔鹭石化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努力释放创新驱动“乘数”效应。2011-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31亿元,占五年工业累计投资比重的48%,其中2015年技改投资更占到当年工业投资比重61%以上。
融合发展是重要手段。我市坚持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食品、造纸、建材、钟表、家具等行业的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使更多的“漳州制造”转变为“漳州创造”。推动食品工业结合旅游进行开发,做到展示、旅游、购销一体化,擦亮中国食品名城招牌。在与现代物流业融合方面,推进工业企业与漳龙物流园、盛辉物流、鑫展旺物流对接,提升工业整体配套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我市强化产学研协作,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技交流和项目对接,促成400多项产学研协作项目,其中一半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设立工业设计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已拥有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龙轴、立达信、灿坤3家企业获批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古雷是国内外难得的、适合发展炼化一体化和石化产业集群的专业园区。我们将选择适当项目,增进与漳州的交流合作。”今年4月,延长石油集团董事长贺久长、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张新胜一行到古雷开发区考察,由衷地发出感慨。
能让两位老总如此称赞,古雷所倚仗的可不仅仅是优越的区位条件。在实施了整岛搬迁,推进园区道路、填海造地、码头和航道扩建、公共管廊、安全检查站和绿化隔离带等公共工程建设后,这个即将封关运行的半岛几可与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相媲美。
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要阵地,是产业间、企业间配套、融合、互动以及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承载体。实现工业跨越,园区支撑至关重要。“用古雷1%的土地创造50%的工业产值,用工业区5%的土地创造90%以上的工业产值,各县都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工业园区。”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发出强音,宣告工业园区提升发展刻不容缓。
一段时间来,我市重新梳理规划园区,推动各工业园区修订完善控制性详规。龙海工业园要瞄准厦门退二进三企业,突出装备制造、健康产业等重点;漳浦万安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产业,要以盈丰、大茂、海新等企业为龙头,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各工业区的产业布局,在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在大工业区里建“园中园”,是园区的另一种开发补充。旗滨玻璃在光伏产业园建园600亩、盈丰食品在漳浦黄仓工业区建园900亩,绿宝集团计划在漳浦拿1000亩地自建食用菌产业园企业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建立上下游基地,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进一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集聚集群发展。
工业化发展离不开城镇化配套。台商投资区、古雷开发区利用加快城镇化建设契机,把园区与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接起来,给工业区注入城市功能、居住功能、商务功能、服务功能,做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记者 陈岩 通讯员 王仁华 林开艺)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