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领域省级绿色低碳试点
东山发展广场项目位于漳州市东山县人民法院东侧(樟塘镇樟塘村),总建设用地面积67358.15㎡,总建筑面积215721.74㎡,建筑朝向南偏东26度,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办公楼及附属配套建筑,二期为住宅区。本次省级绿色低碳试点项目的范围为办公楼部分,总建筑面积为35545.76㎡,建筑高度57.5m,层数13层(裙房5层),设计建筑采用框剪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
1.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与评价指标,全面、深入计算分析建材生产、运输、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废弃拆除等阶段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
2.通过预测和分析在不同设计方案下建筑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设计方案的比选与优化,实现项目自“出生”起就具备低碳排放的“基因”。
3.项目设计完成后,将采取的绿色低碳技术与常规技术进行分析与比较,计算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的碳减排量,明确其碳减排效益。同时对本项目采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增量成本进行计算与分析,量化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提供相关数据参考。
在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高效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采取了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基于建筑屋面全年太阳辐射分析以及场地风环境分析,设计了“风光互补”的可再生能源系统。项目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本项目绿化规划采用集中绿地布置和建筑周边环形绿化带布置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大面积的绿化带有效减少城市及室外气温高和气候干燥情况,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建筑周边微气候。
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设计建筑形体方正,体形系数为0.15,大大减少了建筑外表面的传热面积。合理设计建筑各立面窗墙比,综合考虑过渡季自然通风、减小冬夏季供冷负荷以及自然采光需求,调整开窗位置及数量。
设计建筑外墙、屋顶、楼板、外窗(幕墙)及其他透明围护结构等参照《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中针对夏热冬暖地区推荐的热工参数进行设计。
设计建筑针对围护结构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计,包括外墙热桥处理、外门窗热桥处理、屋面热桥处理、复杂节点热桥处理,围护结构保温层尽量保持连续。
设计建筑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气密性难处理的节点;气密层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采用气密性等级为8级的外窗、气密性等级为4级的玻璃幕墙,并满足《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的规范要求。
设计建筑空调区域均采用多联机(变冷媒流量空调)+新风系统。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调节冷量输出,自动调节系统的负荷率,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多联机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为4.5,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为6.6。
办公室、会议室等空调房间均采用“多联室内机+独立新风机组”形式,新风机采用全热交换器进行冷、热回收,全热交换器的效率不低于70%。新风空气热回收的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0.5 um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大于80%。所有空气处理机送风段安装杀菌除尘空气净化装置。
通过减少建筑形体进退,优化建筑开窗位置与室内墙柱的位置关系,保证办公区域具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根据建筑的照明需求,设置了分区照明控制措施,在具有天然采光条件或天然采光设施的区域采用独立控制方式,大堂、走廊、楼梯间等公共区域照明采用就地感应控制和集中开关控制结合的方式,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照明采用室内智能面板控制。
夏热冬暖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漳州东山岛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因此,设计建筑基于城区资源禀赋及建筑用能特征,采用了风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互补的风光互补系统。
项目采用建筑环境模拟软件Ecotect分别计算了主楼屋顶和裙楼屋顶的太阳辐射年累计量,用以确定裙楼屋顶光伏组件的铺设区域。主楼女儿墙高度为2.6 m,为消除主楼屋顶女儿墙的遮挡影响、蕞大程度地利用屋顶铺设光伏组件,主楼屋顶结合女儿墙设计光伏棚。通过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计算,根据风向和场地功能布局,确定垂直式风机的数量、参数及布置区域。
通过模拟分析与计算,本项目可再生能源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13 kW,设备型号和装机容量如下表所示。可再生能源系统采用并网措施,所有发电量均并入市政电网系统,并单独装设表计量。
2022年9月27日,本项目通过近零能耗建筑专家评审,获得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实施深度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发展方向,突破多个碳减排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对指导我市建筑节能、推进建筑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