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心城区未来五年准备这样干!草案公告了!
《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芗城区、龙文区行政辖区,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际管辖范围,及龙海区、长泰区城镇建设相对集中区域,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
重点围绕“发展高质量、城市高能级、生态高颜值、开放高水平、生活高品质、治理高效能”进行谋划,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抓手推进漳州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十四五期间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加快城市中心东移、南北延伸、面海拓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形成,城市规模体量、功能品质和景观风貌实现大跃升;继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中心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契机,推动中心聚集、拥江达海、环湾联动,构筑“一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引导漳州都市区由单中心蔓延式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转变,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蕞终将漳州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海城市。
根据漳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等相关内容,规划制定近期建设目标为:至2025年,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创新驱动引领、城市功能完善、城乡包容有序的现代滨海城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表率之城。
规划至2025年,漳州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96.23平方公里。
一核:包括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城区、台商投资区和高新区,形成漳州城市核心功能区,十四五重点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城市更新、新功能植入提升空间品质,集聚高端功能,打造漳州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两翼:由长泰片区和港城片区组成,涵盖长泰城区及周边乡镇、漳州开发区及龙海东部部分乡镇,两翼突出自身特色,长泰片区强化生态人文新经济功能,打造生态绿色产业聚集区;港城片区突出港航服务、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功能,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调整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建成区用地结构。主要表现在提高公共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的比例。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和近期重点发展的需求,完善新区用地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和提升安排新兴产业用地,结合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安排城市拓展用地,同时,注重旧城区重点改造和完善的地区,改善城市环境,引导发展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实现用地空间存量的增长。
实施“强中心”战略,提升核心区在中心城区、市域的首位度,引导重大发展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政资源统筹调配、产业发展协作配套、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区协同发展,形成发展合力。
发挥拥江达海、枕山面湾的滨海优势,强化山水格局、城市意象、风貌分区、景观廊道、建筑立面等整体管控,形成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天际线、山际线、水际线,实施沿江滨海景观提质工程,着力畅通水系循环、清洁水体环境、建设生态水系,加快打造九龙江“一江两岸”、西溪北溪交汇处、出海口等核心门户形象,彰显滨海城市新貌。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集约用地、完善配套,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打造新的活力片区,建立具有漳州地域特色的城市更新体系。
芗城区通过十四五的征迁改造实现全域更新,继续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工作;
龙文区大力推进蓝田经济开发区低效工业用地的改造升级以及龙江新城片区城中村的改造,构建九龙江西溪一江两岸的发展格局;
台商投资区推进东山村片区、西边村片区的城市更新,动车站前片区、灿坤产业园周边片区的退二进三,东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
龙海区重点推进现状村镇工业企业的整合,整合至统一集中的产业园区,避免土地的浪费以及提高企业及园区的管理及生产效益,腾退出的土地用于其他城市功能的建设,同时推进石码、月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漳州开发区重点推进一区低效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漳州市“十四五”发展计划及城市发展及用地优化策略为主导,结合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确定了以下重点发展区域及重点谋划区域:
芗城区:西湖片区、女排娘家基地、北部片区、石亭片区、益民片区、漳州语堂数字产业园、钢铁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高新区:“一智一药”产业园启动区、南湖双创产业园启动区、站前总部经济产业园启动区。
台商投资区:社头高新技术产业园、龙江新兴产业园、吴宅智能制造产业园、角海路站片区、龟山站片区、角江路站及青阳湖片区、金山矿坑片区。
重点谋划区域:龙海区长洲片区、台商投资区西部片区、滨江片区、龙海区紫泥西部片区、高新区东部组团。
在“大漳州”建设的重要背景下,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科学谋划交通动脉、重要节点和组织方式,加快完善城区之间快循环,城区内部微循环,与周边城市大循环,拉开城市大框架和主骨架。优化城市内部网络,消除瓶颈路段,加大加密城区路网,改造重要节点,打通断头路,改造老城区主次干道,适当增加路外公共停车泊位,缓解“停车难、出行难”问题,提升交通品质,构建“内畅、外联、互通、智慧、绿色、高效”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1)城市对外交通:“十四五”期间加快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打造国家铁路网体系的枢纽节点。重点开展北环城路提升改造工程、新324国道、东环城路及接线工程、九龙大道高架工程、北江滨路快速化改造等快速路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厦门地铁六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以及厦漳城际轨道R1线的建设。重点推进沈海复线)城市内部交通:积极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十一横七纵”的骨架主干路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干道体系的建设,保证各组团间布局至少1-2条主干路通道。重点研究主城区与台商投资区、龙海、长泰之间的联系通道,做好交通与土地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
(3)城市公共停车场:大力推进路外公共停车泊位的建设,推进公共停车场(楼)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中心城区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
(4)城市公共交通:重点推进漳州站综合交通枢纽、漳州东部公交枢纽、北部公交枢纽、漳州客运南站(二期)建设项目、漳州市公交调度信息指挥中心、长泰客运站等项目建设,对城市主要干道增加公交专用道,保证及提升公交通行水平。
(5)城市慢行系统:加快城市慢行及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完善,结合城市绿道、人行道设置慢行道。各重要公交站点、市民活动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点周边应尽可能配建公共自行车站点,构建便捷的半小时自行车体系,解决市民出行蕞后一公里。
以住有宜居为目标,不断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筑牢住房民生保障底线,加强住房的精准供给、制度供给、服务供给和品质供给,进一步满足多层次、功能性、品质化的居住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居住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好服务人民城市建设。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应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优化住房空间布局,注重职住平衡,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加快推进建成区范围内老旧小区整治。至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启动2000年至2005年间建成、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老旧小区改造,连线成片推进老旧街区、片区改造。贯彻执行新建住宅建设标准规范,加大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力度,建设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房。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逐步实现小学就近、中学集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城区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职业本科高校创建工作,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城区学位增补计划,严格落实公建配套学校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使用“五同步”,巩固大班额消除成果,推进标准班额建设,保障随迁子女等新增人口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漳州蕞古老的街道之一!龙眼营路保护修缮全面展开……金秋十月 超八成百强房企业绩下降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