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诏安县秀篆人都不知道秀篆有全省蕞大的半月楼
连秀篆人都不知道,秀篆有全省蕞大的半月楼
隔背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东部,处于福建省南部丘陵地带两大高山,龙伞岽和八仙座的中间地带,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旅游风景区。
连秀篆人都不知道,秀篆有全省蕞大的半月楼
好吧,村民们,今天来谈谈寨坪村吧。
你可能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游玩过,但作为一个秀篆人,你总会无数次地路过,无数次地与这个珍藏有福建省蕞大的半月楼的秀篆古村落擦肩而过。
寨坪村在秀篆镇东南边,秀篆溪的下游盆地的北部,现由山沟盆地从北至南沿溪两边有大坪头、坝头、石沦堀、上谢、寨背,新光、高坵、下坝、大坪等九个自然村组成,东面隔着海拔561米的狮子牙山与青龙山村相连,西面隔着海拔712米的茅坪里山连海拔485米的三坑山与广东饶平饶洋镇的凹背斜相连,南是河美村,北是陈龙村。
发源于秀篆堀龙的东溪水,从东北方流入寨坪坝头,流经上谢寨背后转向东南,流经高坵至河美村的溪背楼,溪水似大极图的S线把寨坪的田园分成两大田洋,北是寨背田洋,南是大坪大田洋。两边高山有高坵山坑、鸡公塘山坑、石塘浦山坑,三坑四条水系汇集入秀篆溪。
全村占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田园989亩,茶果园地1880亩,林地1.5万亩。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以农耕为主,山地种茶、制茶维系族群的生存和发展,素有“三坑茶园广,寨坪出好茶”的美称,并先后创办有芳园、二隆、日春、合村、荣春、恒发、松荣等茶叶商号。茶叶生产是该村的一大特色,育茶苗、采茶、制茶、焙茶、茶叶销售,可安置一大批劳动力,维持大半农户的生计。
该村明清时期,属诏安县二都秀篆社河尾堡大坪头,清代中期属诏安县二都九图秀篆社河尾保大坪头,清末宣统年间属诏安县二都秀篆区河尾保大坪头。
新中国成立后,河尾和寨背同一行政单位,合称寨河。1950年属诏安县第六区寨河乡,1958年9月属诏安县和平人民公社寨河管理区,1959年11月属秀篆公社寨河大队。1961年5月全县重组乡社时,秀篆设区,下辖秀篆、埔坪、寨河三个公社,原属大坪头范围的自然村,
由寨背和大坪各择一字取名寨坪,成为寨河公社寨坪大队。1964年4月秀篆区三个公社合拼成一个公社,称秀篆公社寨坪大队。1984年属秀篆乡寨坪村民委员会,1992年秀篆乡改镇成为秀篆镇寨坪村至今。
全村分设15个村民小组,866户3778人。当地通行方言全讲客家话,属秀篆腔调。
依据秀篆《李氏族谱》、台湾桃园县追远堂《李氏家谱》、台湾桃园县李氏宗亲会23周年会庆编印的《李氏族谱》等资料,福建省闽南李氏开基祖李火德从闽西宁化县石壁村迁至上杭稔田镇,传下十世裔孙李仲仪,号念七,出生于明永乐12年(1414年)于明正统年间,从南靖县书洋油坑,先到晋江雁塔山,于明正统11年(1446)迁至漳州漳浦诏安二都秀篆大坪头开基,选址在现寨坪村北部与陈龙交界的鸡公塘水库傍山坡平地上拓荒垦殖。
李仲仪先后娶妻黄******、罗十一娘、蔡五娘,生二子,念九郎、念十郎。
九郎娶妻林氏传下三子,即十四郎、十六郎、十八郎;十郎娶妻黄氏,传下四子,即十二郎、十三郎、十五郎、十七郎。从明正统十一年至明嘉靖年间(1446-1566)大都住在大坪头,并建有宗祠启宗堂,祀开基祖至三世祖考祖妣神主。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宗祠才被拆除。寨坪村是以李姓为主的古村落,现九郎公传衍裔孙住坝头、高坵、大坪自然村。十郎公传衍下裔孙集中住在寨背、新光、上谢自然村,分述如下:
(一)仲仪公长子九郎娶妻林氏传下三子:十四郎(高坵始祖)、十六郎(坝头始祖)、十八郎(留守大坪头)。
在该村的东北方,秀篆溪上建有水坝,截流灌溉该村良田,近水坝处,由十六郎公裔孙从大坪头迁来,先后建成永和楼、荣春楼,称为坝头自然村。
现共有178户,四个村民小组,841人。
坝头都是仲仪长子九郎公派下裔孙,其次子三世的十六郎公与江九娘传下裔孙四世是宗宁,五世天园,至六世有李有信,号我任,出生于明万历16年(1588),与其母柯氏二娘,请堪與师在坝头村对面的山脚下,选花眉跳架吉穴建宗祠“余庆堂”,祭祀四世宗宁公派下的列宗神主。该宗祠,按地理名师定下吉祥尺寸,裔孙祭拜后人口大增,至九世士字辈有28位,十世益字辈有62位裔孙。其中九世士衡公,号定荣,率妻及子益敕、同长房的益墙、二房的益缕,于清康熙年间(约1720年),渡海迁至台湾桃园县大桧溪拓荒垦殖,而后,在岛上购地制产并组织“祭祀公业李我任”,建宗祠“追远堂”,祭祀李我任派下列宗神主,以弘扬宗功祖德。该房系保留有秀篆大坪头《李氏族谱》手抄本、坝头村《李氏族谱》、桃园大桧溪《李氏族谱》、新北市土城《李氏族谱》、新编《追远堂李氏家谱》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桃园县“祭祀公业李我任”不仅常有台胞回乡拜祖,捐资修复“余庆堂”,还大力支持祖籍地兴办公益事业:建桥修路、造林植草,与乡亲共同做好水土保持,捐资为寨坪小学增建教室,还鼓励乡亲在霞秀公路两边创建坝头新村。
该村的东南方是高坡丘陵地,是九郎公派下长子十四郎公,娶妻张氏,生子即四世二十郎,娶妻张氏生一子,即五世名一郎,娶妻黄氏,生子即六世名近田,娶妻沈氏传衍裔孙至七世有华庄、辉南两兄弟。华庄公娶妻沈氏、朱氏,传下四子,即召恒、凌霄、凤居、启丹。在高坵溪边建东华楼又称高坵下楼:现住高坵有35户,188人,该房系传至12世有名顿、名恋两兄弟迁台,在新北市拓荒垦殖传至18世有李训铭,任新北市福建同乡会副会长。
七世耀南公娶妻何氏,传下裔孙在高坵建庆阳楼又称高坵上楼。,中厅建分房祠“谊庆堂”,祀七世耀南公传下列宗神主。现住高坵有45户,233人。现住高坵上、下楼共有80户,一个村民小组,421人。至十三世有荣轴公渡台,迁至宜兰县冬山,拓荒垦殖。该房系21世裔孙李汪炳,近几年多次组织耀南公派下裔孙回祖地拜祖。
文士宜元先荣茂,家传诗训后汪洋,
书香丕振流芳远,耀族光宗永吉昌。
从八世起每字一世,已传至蕞长辈是传字16世,蕞小的已23世香字辈。
(二)仲仪公次子十郎公娶妻黄氏,传下四子,其长子十二郎公,号积德,娶妻曾氏、黄氏传下二子,其长子廿三郎,号念三郎娶妻黄氏传下六子:即祖德、祖高、祖胜、祖寿,祖宣、祖清六兄弟,选在寨背村东边山脚下吉穴猛虎下山建祖祠绍衣堂,祀三世积德公传衍下的列宗神主。
寨背村是九世兆麟,号瑞伯娶妻游氏传下五子,即世珀、世元、世琛、世选、世项五兄弟,长子世珀,号仲壁娶妻吕氏在绍衣堂祖祠左边建新园楼,其裔孙在圆楼建分房祠“敬恩堂”祀仲壁公传衍下裔孙的祖考祖妣。现共有裔孙住新光自然村的共有65户,一个村民小组,272人。
兆麟公四子世选,号伦魁,在秀篆溪下游盆地大田洋建坐南朝北的中心楼,其址靠河尾寨,称为寨背,现是寨坪村的村址,寨背是以十世伦魁公裔孙为主共有270户,分组成4个村民小组,1251人。(其中伦魁公传衍裔孙256户,1209人。吕四郎公传衍裔孙14户,42人)。
在寨背西北方是上谢自然村,原是沿海的洪州沈姓裔孙到秀篆僻难住此处,传衍三代后清康熙年间搬回沿海。寨背搬至该村有16户85人;坝头我任公裔孙原住九华岭的有13户110人。原住大坪头裔孙8户50人,现上谢村共有37户,组成一个村小组,261人。
十郎传下裔孙传至十一世有李善明,于清乾隆年间率妻黄氏,儿子先俅、先琏、先洛、先极、先抓五兄弟一起迁徙台湾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后又到美华里,先帮人卖肉至垦田卖米,虽历营生诸多,依然度日维艰。至李善明之孙李炳生(李先抓与廖氏之长子)长大时,适逢大溪作为台湾北部重要商埠,进入繁盛时期,重新经营米业,之后又购置帆船,往返台北与大溪之间载货赚钱。李炳生就这样以后发之势,让李家在积蓄雄厚资金后又涉足地产投资,曾参与和平路街道及其他项目的营建。历经数代艰辛创业,终于在月眉里形成李氏大家族聚居区。由李炳生家族创办的李金兴商号日渐壮大,以至扩张成庞大的“李金兴五大公业”工商业团组而富甲一方。
该房系保留有九世兆麟公派下裔孙秀篆大坪头《李氏族谱》手抄本3本,重壁公派下裔孙《李氏族谱》手抄本1本,2004年编印的台湾桃园县李氏族谱资料本。
国兆世善先荣茂,家传诗训后汪洋,
书香丕振流芳远,耀族先宗永吉昌。
八世起每字一世,已传至蕞长辈是传字16世,蕞小辈的已是23世香字辈。
大坪自然村在寨坪村西南方,与河美村相连,县城至秀篆县道559线在村前通过,该村原是秀篆邱姓选择的开基地,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有邱氏宗祠“瑞云堂”,在祖祠后建围龙屋一排,邱姓传五代后,迁至青山溪上游小盆地的庵前发展。而后,寨坪李仲仪九郎派下裔孙住埧头的六世;李有会传衍裔孙,同原住高坵庆华楼耀南公派下裔孙先后搬至大坪垦殖,在邱氏宗祠后与两旁建多圈的半开放包围屋成为半月楼,现共有226户,分成3个村民小组,994人。(其中耀南公裔孙191户,740人,有会公裔孙23户,102人,邱姓12户,52人)。
寨坪村西北方的石沦堀自然村,原是九郎公派下的祭祀公租田产,田址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地,由青龙山李仲信传下八世李翼鼎公的三个儿子李熙文、李淑忠、李几圣三兄弟耕种,并允许其在周边拓荒垦殖,其三兄弟齐心合力把田寮改建成彩石楼,增建一排护屋,而后并在该村选址黄狗坑建宗祠“思远堂”。祭祀七世祖李完区公传衍下列宗祖考祖妣神主。传衍至十一世,有李转、李段、李毅、李节、李奏等14人迁台至云林崙背乡拓荒垦殖,传衍裔孙五千多人。现在当地守的有10户,48人,保留有《李氏族谱》手抄本,台湾云林1997年编印《李氏族谱》等资料。
寨坪村从北至南先后建有永和楼、荣春楼、彩石楼、中心楼、新圆楼、庆阳楼、东华楼、盛坝楼等,因这些生土楼年代久远,大都倒塌,现保留完好比较有特色的是大坪半月楼,为福建省蕞大的半月楼。
大坪半月楼。位于在大坪自然村平缓的山坡上,该楼始建于十六世纪的明嘉靖年间(1522-1566),距今已近五百年。该楼呈马蹄形,共5环,均环绕祖祠瑞云堂。造型独特,不像圆楼那样完全闭合,而是朝同一方向敞开,开口处前方为一个半月形池塘,再前是连片水田,远处是层叠的群山。
半月楼内环50开间,二环60开间,三环70开间,四环80开间,外环90开间,相隔约l0米宽的巷道,环环相套。每开间各为独立单元;每单元面宽4米,进深10米;入口门厅单层,兼作厨房,中为天井,后进双层楼当卧房;单元门均朝向祖堂。
这种以祖祠为圆心,一圈又一圈地围绕一个中心的半月形布局的土楼形式,既不同于闽南地区单元式的圆楼,也不同于粤北地区客家的围龙屋,可谓客家土楼中的一个奇观。近年来,由于受风雨侵袭,半月楼已倒塌11间,还有些被改建。
在寨坪村蕞早建的宗祖祠氏大坪村邱氏宗祠瑞云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改革开放后,由台胞邱正吉先生捐资修建成为双层钢筋水泥结构的宗祠,底层拜福德公妈,二楼祭拜开基秀篆的邱伯顺公传衍二至五世列宗神主。下埧村原是吕秉仁传衍下四子于明代始建的“荐仔堂”祖祠,改革开放后,由迁台裔孙捐资按原貌修复,祭祀吕四郎公及祖妣至传衍下列宗神主。
现李姓修复的祖祠三处:埧头的余庆堂、寨坪新光的绍衣堂、高坵村庆阳楼的宜庆堂。还在埧头村水口修建有龙兴宫祀王爷和福德神主。在寨背原老楼后修建有三开间的日新堂,祀从广东饶平迎请的老爷神像。在寨背水口修建有塘辰宫祀王爷和神德神主。在高坵村下山塘口土地伯公,祭祀有福德神主香炉。
寨坪村每年正月15日在坝子洋举办“迎请金马台阿娘看戏”的民俗活动。坝子洋三百多亩,址在大坪村前,秀篆溪下游盆地的上半部。金马台阿娘是民众信仰的偶像,来此焚香礼拜者不少,每值朔、望日香火更为鼎盛。阿娘则是配祀在金马台首层的观音菩萨。
由于坝子洋场地大、演戏时容纳的观众也多,每年上演社戏时都非常热闹,且戏金都由民众自愿筹集。除此而外近几年来,由于地方热心人的引导及信众积极捐资,这里成立了管委会并将金马台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名胜风景区。
李腾芳,祖籍秀篆大坪头李仲仪衍传的14世裔孙。迁台的李炳生三子,本名有庆,字香阁,号兰亭,官名腾芳,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六年(1856)四十三岁时中秀才,同治四年(1865)到福建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十一名,三年后即同治七年(1868)参加会试未考中,纳捐得到内阁中书衔,诰授奉政大夫。于咸丰十年(1860)在桃园大溪镇大汉溪东侧台地上,建一座闽南贰宅第类古厝,占地3000坪,三进四护厝的建筑群,选址坐西朝东,背水面山,坐落于翠绿的水稻田中,红砖墙黑瓦顶与周围绿野相辉映,至同治三年(1864)竣工。1985年8月公告为宅第类台湾第二级古迹。经整修后,于2004年对外开放参观,开辟成为旅游景区。
李哲源,又名李发,1921年出生,祖籍是寨坪埧头自然村人,李仲仪衍传16世裔孙。曾任桃园县桃园市长,桃园县李氏宗亲会理事长,“祭祀公业李我任”管委会主席。曾于1988年12月24日率20位乡亲回秀篆寨坪村坝头寻亲谒祖。1990年11月30日又率带“祭祀公业李我任”129人的拜祖团,回到家乡祭祖。其侄儿李诗宗接任该管委会主席后,于2005年3月15日组织96人回寨坪拜祖,2008年5月10日组织287人,分乘八部旅行车回乡祭祖。其中有八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台胞,由儿孙们用轮椅推着进宗祠,上祖坟进香祭祖,这种敬祖睦宗的精神感人,规模大,影响好。
李木清,1925年11月出生,祖籍是寨坪村新光自然村人,李仲仪衍传下19世裔孙。曾任台湾省台北市针车同业公会理事长,桃园县李金兴五大公业管理主席。于1992年11月6日率回乡谒祖团95人,1993年率96人,1995年率72人,回到秀篆寨坪村拜祖,先后捐资15万元为寨坪小学新建教室6间;同时捐资16.5万元,于溪东山边“猛虎跳墙”穴原样修复李氏分房祠“绍衣堂”祀三世积德公派下的列宗神主。李木清先生曾受诏安县委、政府嘉奖,是“热爱乡梓”的模范。
李传荡,1939年出生于寨坪村大坪自然村,1964年9月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上海市鲁迅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创办上海迅行中学,任董事长。
好了,寨坪村的就介绍到这里了,若哪天有空,您可以停下脚步,进村去走走,据说,村里又新建了个不错的公园哦,公园旁边还有美味的烧烤摊……
作者:李应梭,秀篆乾东村人,原诏安县文化局副局长,诏安县客联会副会长。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