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访古-《平和网
因一次评稿会,我走进了漳州平和,来到一个叫作九峰的古镇。
在福建一千多个乡镇级的建制单位里,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目前仅有六批共13个,而九峰就是第五批中的一个。
九峰能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大明“完人”王阳明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平和县志》载:“正德二年(1507年),詹师傅与温火烧率领农民在芦溪、象湖武装起义。正德八年(1513年),附者日众,声势浩大,转战闽、粤、赣边区,致使三省骚然。”为此,当地政府苦不堪言。管辖这一地区的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赣县主簿在盗贼的进攻下战死。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来了。
在五年之前,王阳明经过了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龙场悟道”,并在随后接连晋升,由七品知县升到了四品的南京鸿胪寺卿。但南京鸿胪寺卿只是个闲差。这个时候,因兵部尚书王琼力荐,王阳明接替文森,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负责平乱。
虽同为四品,但王阳明终于是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了。
这片荒蛮的东南边区,可以说是王阳明的福地,是他竭力事功,践履心学的起点。
果然,第二年,从未带过兵的王阳明就荡平为患数十年的闽粤赣匪乱,被当地人惊呼为神。
战争一结束,王阳明就开始思考如何巩固平乱成果,谋求漳南边区“长治久安”之策。苦于几年兵灾匪患的当地老百姓纷纷向他陈言,要使这片土地得到治理,根本办法是在这里“添设一县”。于是,王阳明向朝廷提出了在平和建县的奏疏。正德十三年(1518年),朝廷批准了王阳明的请求,划出南靖县的清宁、新安二里共十二图建县。
由王阳明亲自设计,县衙门、城隍庙、文庙等一大批建筑相继在这里投建。
今天,九峰已经不是平和的县城。作为平和县城的旧址,当年的衙门早已湮灭在岁月的洪流之中,在九峰仍可寻迹的,蕞主要的就是九峰城隍庙了。
评稿间隙,我拜谒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城隍庙。
在明朝,建城隍庙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所以生来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格外敬重,他曾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等级。因此,平和设县时,作为必需的配套,城隍庙也同期兴建了起来。
城隍庙位于九峰的东门城内,占地1400多平方米。由于王阳明的提议,朝廷对这一长期动荡不安、未沐皇恩之区格外重视,平和县衙被恩准县堂与文庙视同府一级建制。而按明朝城隍庙与衙门同规制的规定,这一“恩准”政策使九峰城隍庙的规制规模均居漳属各县甚至全省各县之蕞。
今天,这座城隍庙虽已历经五百年风雨侵蚀,但几经修葺,如今仍保留着清咸丰年间大修的风貌。庙宇主体为五进建筑群,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牌楼、门厅、戏台、正殿、后殿。两侧有回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整座庙宇结构严密,布局合理,雕梁画栋,既蔚为壮观,又富丽堂皇。
来到蕞里面的主殿,同行的朋友说:九峰城隍庙供奉的主神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
城隍作为城市的保护神,起先并没有具体的对象。宋代以后,城隍才开始人格化,但多以出生于当地或与当地有着密切联系的英雄或名臣为主神。而唐朝王维祖籍太原,与正德十三年的平和时逾千年,地隔千里,他何以跨越如此鸿大的时空来到这里,成为九峰城隍庙的主神?
同行的朋友解释道:王维是王阳明崇拜的偶像,两人都是诗人,又都对儒、释、道三教深有研究,志趣相同。作为平和县的规划设计者,王阳明将王维请来当城隍神很正常。
我望着锦衣玉冠,方脸长须,目如朗星,鼻若悬胆的城隍神像,心想: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又兼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对于平和这个十年来匪乱不断的地方,确有偃武弘文,化戾为和的精神教化作用。
有传说提到,王维任尚书右丞时曾谈及死后愿做个城隍神。或许千年之后的王阳明听说了这个传说,有意帮王维达成心愿也未可知。
但不管怎么说,王维作为九峰城隍庙的主神,五百年来一直被平和视为精神偶像,敬奉着,骄傲着,与平和已不可分割。
九峰访古,我还瞻仰了一县县址必有的配套文庙。
九峰的文庙,同样是王阳明留给平和的宝贵财富。
同行的朋友带着我们穿街过巷,来到了位于九峰镇区中心的平和二中大门口。原来,九峰文庙就在平和二中学校内。
走进平和二中,只见校园内绿树如盖,奇兰飘香,两座古朴的建筑巍然矗立在校园中央,那就是文庙建筑群仅存的两座建筑大成殿和明伦堂,均为明代原构。
原来,平和二中原名平和县立中学,创建于1919年,校址设在原九和书院。几经变迁,于1941年迁至文庙。后学校几次扩建,文庙反而被围护在校园里了。
九峰文庙也是“府级建置”,原来有宫墙、前埕、仪门、拜亭、泮池、棂星门、月台、大成殿、明伦堂等多组建筑,规模宏大。黄道周曾赞其“庙宇仑奂,甲于他邑”。惜于“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毁。幸好现存的大成殿和明伦堂正好是文庙建筑群的核心部分,让我们仍可领略当年的风采。
大成殿在各地文庙中都是主殿,是过去官员和读书人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之名乃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而来。九峰文庙的大成殿同样悬挂着孔子神像和“万世师表”金字大匾。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加二侧边廊,进深七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殿身梁架雕花构件均为镂空精雕,精美绝伦。殿外檐宇下,二十八根或方或棱的石柱队列般护卫着。
整座大殿在金色的夕辉下静穆庄严,高贵典雅。
大殿前有两根蟠龙柱,据说“文革”期间造反派扛着锄头要将其打断,幸亏群众在龙柱上贴瓦片,再抹上水泥才得以保全。
同行的朋友指着龙柱问我是否发现:龙柱上的龙是五爪的?我仔细一看,还真是。
因龙纹地位尊崇,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龙或四爪龙的图案。九峰文庙尽管按“府级建置”,但在五爪龙造型为皇家专用的规制下,大成殿的龙柱用五爪造型,还是极为少见的。
抬起头,同行的朋友又指着殿上的“大成殿”匾额问我:看见了吗?那个“成”字少了一点。
据说,这是王阳明授意雕匾师傅精心安排的,在“成”字右上角有意不刻上这一点,是要等县里出状元的时候再破笔点就。
看来,王阳明对九峰文庙用心良苦,寄意颇多。
在一些资料中介绍,平和在九峰的县衙遗址,就在九峰镇东街的九峰小学里。里面还存有明代平和建县奠基碑、石鼓等残碑断碣,就散落在校园各处。
而纪念王阳明的王文成公祠的旧址,原在平和文庙明伦堂之北,后移建九峰镇东门外,即今天的平和水轮机厂内。现在仅可在厂房的地基上看到原旧址的“三进”厚厚的石板地基。
五百年前,王阳明来到九峰,一手携着“至圣先师”孔子,一手携着“诗佛”王维,广施教化,肇启文明。数百年间,县城九峰成为闽粤边贸重镇及闽粤文化相融合之地,孔朱学说盛行,人文荟萃,计出进士六十多名,举人两百九十多名。黄道周在一篇纪念王阳明的文章中称此间“弦诵文物,著于郡治”“人为诗出,家成邹鲁”。直至1949年秋县城东迁小溪镇后,九峰作为“闽粤边贸重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衙门在不在没关系,王文成公祠在不在没关系,只要“至圣先师”在,只要“诗佛”在,这片土地就有圣贤之道,就有风雅之声,就是“弦歌之地”。
王阳明就像李白诗下的侠客一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而九峰,这座历史文化古镇的每一页历史,其实都深深地烙上了王阳明的印记。
所以,王文成公祠虽不在了,但平和人亲切地称王阳明为“县父”。
我记起在参观九峰文庙的明伦堂时,看见厅堂正中悬挂着一幅崭新的喷绘图,上书五个大字“阳明传习堂”。听说,不仅是九峰,现在整个平和全县多个地方都开展了建设“厚德平和”的“阳明传习堂”活动,以弘扬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置县精神。
今年,是平和县置县500周年,平和将举办庆典活动纪念“县父”王阳明。
这个被称为“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的王阳明,确实应该被牢牢记着,尤其是在平和,在九峰。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