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城画卷徐徐铺展——漳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两周年
时至暮春,九龙江畔白鹭蹁跹,各色花卉竞相绽放,漳州又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位于漳浦的联盛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正紧密进行开工前准备,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180亿元;两岸蕞大的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深入有序推进……
2019年4月1日,漳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推进会,对加快漳州工业发展进行再宣誓、再宣言、再承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大抓工业,即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抓工业。抓大工业,则要“抓大”工业,优化存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抓“大工业”,抓龙头、铸链条,招引大项目、好项目,推进经济换挡提速、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
两年来,漳州抓改革、搞建设、谋发展,蹄疾步稳行进在“工业新城”建设中。
招商引资,是产业升级主要抓手,更是工业新城发展后劲所在。
2019年以来,漳州成立重大工业项目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兑现国家、省、市各类奖励扶持资金约2.2亿元。同时,强化“一把手”抓重大项目,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洽谈对接有关项目,促成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项目、中沙(福建)项目石油化工联合体一期等一批工业项目落户漳州。
今年头部季度,漳州市工业投资依然保持强劲活力,工业领域开工项目数50个、占新开工项目数的46%,计划总投资108.9亿元、占比近39%。
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加快培育。近两年,漳州将“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并着重招引创新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项目,借助龙头的虹吸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
牛年春节后,古雷炼化一体化火炬点火一次成功,该项目今年全面投产后,将为下游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国内首家整合PX、PTA上下游产业的企业——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已全面投产;台湾百大企业奇美集团及大陆知名石化企业新阳、濮阳惠成等一批中下游精细化工项目也已落户古雷……一条颇具竞争力的“大石化”产业链跃然成型。
经济换挡提速,再添新动能。立足原有产业优势,漳州加快布局大石化、大健康、大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储能跑出“加速度”。
大健康、大装备、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形成。
福船一帆海上风电基地,正打造东南沿海蕞大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图为工人在进行风塔环缝焊接作业。 白志强 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发力。总投资105亿元的华晴卫星应用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航天科工信创产业计算机漳州中科智谷生产基地整机产品成功下线,标志着漳州具备生产计算机整机的能力。
新能源产业持续布局。漳州核电“华龙一号”项目建设进行中;华能集团拟投资1000亿元建设漳州外海海上风电能源基地,还将在绿氢产业、地热开发等领域助力漳州建设东南沿海蕞大清洁能源基地……
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新动能蓄势待发。2020年,全市签约305个民企产业项目,总投资971.38亿元;开工356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343亿元;竣工投产235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189亿元。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231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408亿元,增加值 1526 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四五”期间,漳州将继续围绕“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重点发展“三大三新”产业,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三宝钢铁自动化生产控制室 白志强 摄
3月的金峰经济开发区,道路两旁绿树林立,三角梅盛开正旺。
走进三宝钢铁厂,“尘土飞扬”“黑大粗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式”工厂。2019年,耐腐蚀热轧卷板生产线正式投产,弥补我省乃至华东地区耐腐蚀钢的空白;打造高端产业链的同时,三宝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厂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提前5年实现国家超低排放目标。
以绿色环保理念引领产业发展,近年来,金峰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头部批省级绿色开发区示范区称号。园区现有三宝、盈塑、龙轴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及7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制造蔚然成风。
这也是漳州工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的写照——
开展绿色制造创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漳州6家企业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陆海产业开发公司成为我省唯一列入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企业。
开展工业园区竞赛活动,编制三年行动计划,漳州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台商投资区、古雷开发区跻身省工业园区标准化试点。
加大技改投入,2020年漳州实施154个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推进金龙汽车项目、联盛纸业PM10生产线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23亿元。
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引领“漳州制造”智能升级。片仔癀药业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龙轴集团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立达信光电子科技为2020年全省唯一通过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企业。
新旧动能转换、工业提质增效,离不开创新驱动——
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漳州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漳州信息产业集团成立;去年全市70个项目入选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项目库,344家企业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传统产业,1500家企业完成“上云上平台”,全市软信技术服务业增长超10%。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漳州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和古******委会联合筹建厦门大学古雷石化运用研究院;漳州市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国内唯一参与国际ISO关节轴承标准的起草单位。
2020年,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129家、智能制造企业126家、工业设计中心47家,省级质量标杆7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5家、省级信息化应用标杆企业6家。
2020年,奇美化工35万吨/年PS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漳州奇美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苏耀宗由衷赞叹:“营商环境的开放自由,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工配套设施,用地用海、环保容量上的政策支持,是我们选择在这里置业发展的原因。”
招商引资并非“一锤子买卖”。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切实打通政策链、服务链、操作链,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才能赢得长远的信任与合作。
近年来,漳州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统一”,出台全国首个《特殊类别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开发区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实行市管开发区“区地合一”委托管理体制,将市级部门管理和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开发区,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
实行“区地合一”以来,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内设行政审批局,“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古雷开发区内企业项目从进入审批程序到开工,平均时间缩短50%以上;台商投资区内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半天以内,承诺办事时限压缩率达50%以上;漳州高新区配套推行告知承诺制、取消施工图审查、开展方案要素审查和立面图集引导、“模拟审批”和“正式审批”无缝衔接等创新举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生产生活配套的完善,也是承接项目、集聚产业、留住人才所需。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日前,龙文区公布了总投资超1700亿元的产城人深度融合“八大提升工程”,其中,将以蓝田经济开发区作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火车头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产业新城;在金峰开发区,人才公寓、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企业员工公寓等已建设达80万平方米,商业配套设施、教育资源配套加快推进,并计划投资5.17亿元建设生态文旅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区……
站在新起点,漳州正绘就蓝绿交织、产城人共融的“工业新城”画卷。
宏泰机电科技(漳州)有限公司电子贴片车间 白志强 摄
福建日报 记者 黄如飞 苏依婕 通讯员 薛敏灵 刘钦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