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芗城区: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
◆珠里村的香蕉海生态公园内香蕉大丰收
芗城区抓党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产品“身价倍增”
台海网11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张雄敏通讯员刘钦赐梁健文/图)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漳州市芗城区把“农村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形成了镇村经济发展的特色路径,构建“一镇一特色”发展格局,让芗城区的农产品“身价倍增”。
目前,“芗城农业”品牌在全省越唱越响。芗城区浦南镇立足近300亿元产值的钢铁产业优势,打造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的“浦南新镇”;芝山镇立足7380亩的西湖空间,打造以科技、产业、生态为一体的商贸强镇;石亭镇立足北斗、南山等园区,打造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重镇;天宝镇立足食品加工、万亩蕉海、语堂故里等优势,打造以文旅为主导的活力小镇。
浦南镇位于芗城区北部,工业以钢铁深加工产业为主,农业以荔枝、龙柚、甘蔗、蔬菜种植为主。
近年来,浦南镇充分发挥三宝集团的钢铁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坚持因地制宜,以漳华路为轴线平方公里的浦南新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精品线路,即园坑松洲双溪乡村振兴示范线。
其中,园坑村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根据自身存在部分耕地闲置的实际发展高优农业。2019年,村党支部书记出资流转闲置土地20亩,带头示范试种“黄金果蔗”,实现亩均产量约2万斤、收入2.4万元的显著成效。今年,村党支部通过组织开展自愿培训、无偿推供种植技术、邀请村民亲身体验等方式,扩大“黄金果蔗”种植面积至50亩,预计收入可达120万元,实现农民稳步增收。
松洲村以传承书院文化、弘扬乡风文明为核心,大力整治提升松洲书院周边环境,推进入村道路白改黑、村口标识墙建设、响笔湖水质提升等工作。昔日的垃圾堵塞、臭气熏天的沟渠如今水绿岸青,村庄文化气息浓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针对双溪村一半以上人口外出创业、村内房屋空置的情况,镇党支部“化腐朽为神奇”,对闲置的日昇楼及其周边共70户110间旧民居进行流转盘活,引进“双溪缦谷”乡创文旅项目,打造“江边城外土楼雅韵缦谷飨食”的乡创文旅模式,以租代征,通过对房屋进行修缮再装饰,形成民宿聚落,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创收,深挖旅游资源,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为破解日渐突出的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和农业产业化等难题,芝山镇立足城市整体规划,五年来先后完成下碑、北仓、西院、西湖、金峰等五大片区征迁,累计征用土地9700余亩、房屋315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西院湖公园、西湖生态园为两个中心的规划建设及周边配套建设。
其中,芝山镇发挥九龙江西溪沿江近4公里长江岸线自然落差的天然优势,通过1500亩水体公园的建设,直接带动核心区近5000亩用地的开发,全面实现金峰开发区老旧工业小区、城中村、棚户区“腾笼换鸟”;西院湖生态园总用地面积约400亩,通过整合水利、生态、休闲三大功能,融合湿地风情、山水湖景和自然风光,将滞洪区打造成集城市泄洪、生态保护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色海绵体、市民多彩聚集地”。
目前,芝山镇围绕构建“一江两湖”(九龙江、西湖、西院湖)生态网、“芝山新城”生活圈的工作布局,牢牢把握西部楼盘及商住项目开发优势,持续助力红星美凯龙、万科里商圈做大做强,全面服务三宝时代广场等商住综合体落地建设,不断发挥集聚效应,推动三产提速增效。
石亭镇是芗城区的工业重镇,辖区内有各类企业700多家,流动人口超过7万人。近年来,石亭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石亭镇地块内减税降费成效显现,发展态势总体良好,涌现出漳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中南高科等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实力企业,驱动辖区经济发展效应明显,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据悉,漳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主要为炼铁、炼钢、黑色金属铸造、金属结构制造等,具备年产80万吨合金带钢生产能力,能满足漳州全年钢管生产、机械制造、生产生活设施等加工原料需求。
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冻干食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二期工程项目即将投产,投产后所生产的冻干食品可达国际先进水平,预计新增产能1500吨,新增产值9000万元,可提供200个新的就业岗位,年纳税预计增加500万元。
中南高科项目总规划2000亩,计划投资约195亿元。一期(A区)占地103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规划设计24栋厂房,于2019年12月底交付入园企业;一期(B区)项目占地93亩,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规划设计21栋厂房。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后,预计可引进约500家优质企业,实现年税收总额约6亿元,新增就业超1万余人。
天宝镇始终坚持产业先行,依托自身优势,在香蕉、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上多管齐下,着力包装五类优势农产品,将辖区田寮村打造成果蔬村,山美村打造成旅居村,张坑村打造成渔业村,后塘村打造成菌菇村,珠里村打造成文化村。同时,天宝镇党委以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与辖区周边企业密切合作,将这五个村的优势农业从单一的“卖农产品”向“卖文化”、“卖生活方式”的销售模式转变。
其中,田寮村投资120万元建设820亩高标准农田,推动项目区种植结构调整,其空心菜产量占据漳州市市场供应量的80%。在党建的引领下,田寮村5位村民成立了漳州市芗城区田寮蔬菜专业合作社,将菜农分散型的生产经营转为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打造连片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为天宝镇蔬菜种植产业提供展示窗口,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山美村则结合香蕉集市的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投资500万元对大沟渠进行清淤整治提升,建设具有乡村原味的山美村湿地公园,为村民提供河道水清岸绿、河岸场院怀旧忆古的休闲场所。
张坑村回收村内鱼塘,投资约50万元对鱼塘周边林下空间进行景观提升,增设垂钓平台,作为垂钓经营项目和村民休闲之用,变传统渔业为休闲渔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后塘村推进食用菌产业规范化,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推进辖区内漳州市庄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建立食用菌杏鲍菇工厂化标准建设基地,挖掘、培育省市级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力争打造“天宝字号”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
珠里村是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天宝香蕉”的原产地。天宝镇党委坚持以“语堂故里,千亩蕉海”为发展主线,重点在香蕉产业、语堂文化产业和文旅产业上多点发力。去年,珠里村香蕉产量达到1000吨,总产值达到1578.6万元,增加村财收入近10万元,当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并入选省乡村振兴试点村。
同时,天宝镇党委以创建香蕉小镇为抓手,着力提升“天宝香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效应,接洽康之味、欧瑞园、大西洋等企业研究开发天宝香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打造香蕉加工观光生产线,提升香蕉产业附加值。通过盘活蕉海园区内的闲置用房,珠里村打造了语丝书吧、京华剧场、文创基地等文旅产业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林语堂著作品读、著作改编影视作品赏析交流等平台,勾勒出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新画卷”。
南平延平区东山村:“党建+生态”扮靓水美乡村
视频 三明一乡村现“看心情给钱”的小店
宁德:建好农村公路 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德化县上涌镇曾坂村:从“三无”空心村变“三有
天天学习丨古今故事映照中哈友谊
微视频|雄安:城淀相依 水韵相生
福建龙岩地质公园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3月25日—3月31日)
台军金门实弹射击暗藏凶险,***炮声无法阻止两岸走亲走近
吴蔚:介入台海,美军是真的在做准备
岛内学者忧“少数政府” 恐制造冲突僵局
清明期间高速免费3天 永春段新路老路均可选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